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> 慈善研究 >

父母的年龄,让我欢喜让我忧

时间:2009-06-17 16:54来源: 作者:
       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,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(《论语·里仁篇》)

 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:孔子说:“父母的年龄是不可以不记在心里的,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高兴,另一方面为他们年龄的增长而恐惧。”

  虽然《论语》中没有把孔子讲这段话的背景加以说明,但我们可以想象到,孔子和弟子们讲这番话的时候,一定是很伤感、很动情的。在学生们眼里,孔子是一个很有抑制力的人。他不愠不怒、不喜不忧,很少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。可是,说到父母的年龄时,他却是满眼含泪,神情凝重的样子。

  面对父母的年龄,人们的内心是复杂的。一方面为自己还能记住父母的年龄和生日而高兴;另一方面又因为记住了父母的年龄,为他们年事已高,不久于人世而恐惧。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”,眼看着年迈的父母要先我们而去,那是一种说不出的伤感与悲痛。人世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骨肉分离,眼看着父母一天天衰老,做子女的心里能不伤感吗?孔子的话,说出了天下儿女的心声。

  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。在别人看来,孔子说这番话的时候,家中一定还有高堂父母,不然怎么会为父母的年龄而产生如此恐惧?其实,孔子说这番话的时候,已是父母双亡。孔子很不幸,他3岁丧父,与母亲相依为命。为了生存,母亲把他带回娘家曲阜。在他20岁那一年,奉母命完婚。两年后,孔子的母亲去世。这对孔子来说,无疑是巨大的打击。失去双亲的孔子,依然坚定信心,走向人生正途。

  家中没有年迈的高堂,孔子为何还能发出这番感慨?因为他切身感受到了“子欲孝而亲不待”的悲痛。所以,他劝家有父母的子女们,一定要在父母活着的时候,多尽一份孝心。不要等到父母离开时,留下终生的遗憾。

  父母渐渐走向衰老,我们无法留住父母远去的脚步,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父母有生之年,为他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都把父母的生日看得很隆重。每次为父母做寿时,儿女的内心是很复杂的。表面上大家都是兴高采烈的,内心却有无限的伤感。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?真的能做到“年年有今日,岁岁有今朝”吗?这不过是儿女的一种愿望。希望用一种特殊的方式,记录这一团聚时刻。

  担心父母的离去,是一种无奈。现在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,在父母的有生之年,多陪陪老人,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亲情和温暖。大限之期,我们给自己少一点遗憾和失落,给父母多一点关爱和照顾。这就是“孝”。

  平时,我们除了要记住父母的年龄和生日,还应该记住父母的喜好、饮食习惯、健康状况和生活规律。只有对父母的生活有所了解,才能更好地“尽孝”。如果连父母爱吃什么、不爱吃什么、能吃什么、不能吃什么都不了解,那就是失职的儿女、是一个没有尽到孝道的儿女。了解父母的生活习惯其实并不难,只要我们平时精心观察,总能找到规律。如果我们把对孩子的那份精心,分一半给父母,对父母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。

顶一下
(2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密码: 验证码:
发布者资料
管理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: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:2009-06-10 16:06 最后登录:2022-11-02 07:11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