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> 慈善人物 >

九旬老人为何捐资百万?

时间:2012-02-01 14:41来源:未知 作者:管理员
  

2012年1月8日,通州区金沙镇南山新村4号楼的宋英老人捐资100万元,与通州区慈善基金会、通州区老干部局、金沙镇人民政府签订协议,设立姜美善、宋英慈善基金。

  该基金是95岁的宋英和已逝老伴姜美善的共同积蓄,其他三方按照老人的意愿,将这款项用于帮助金沙镇的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的学生。

  【背后故事】

  自从宋英老人捐资100万元后,她家显得热闹起来,不时有人探访。2012年1月18日下午,记者叩开了老人的家门。

  老人午睡后刚刚起床,说:“你们来聊聊天可以,采访我就不值了。”

  老人慢悠悠地走到客厅里,坐在一张用了30多年的藤椅上,并一脸慈祥地望着坐在对面的记者。良久,老人的思绪回到过去。

  ● 一段传奇的经历

  1918年1月,宋英出生在通州区西亭镇一个叫湾子头的地方,她是家里的独生女,父母的掌上明珠,是一个比较富裕人家的小姐。到了上学年龄,与宋英同龄的男孩都上学去了,她吵着也要去读书,但当时的学校不收女孩,父亲只好为她请了一个私塾先生,读了一年半,能背诵《论语》的宋英在当时也算一个有文化的人了。

  宋英23岁那年,经人介绍,嫁给了一位教师先生。丈夫姜美善比宋英大一岁,1917年4月7日出生于金沙镇北川门巷一个贫民家庭。婚后不久,姜美善由南通县碧堂小学教员调到双林庵小学担任校长,1942年2月,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对于宋英来说,丈夫当了校长,离家远了,工作忙了,常常不回家是正常之事,但她不知道,丈夫的忙,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为党的工作上。

  宋英回忆说,后来姜美善调到南通县警卫团担任文教助理,在当时的县长梁灵光手下工作,过后又调到苏中四分区专署交通处任秘书。1946年1月,组织准备调姜美善任苏皖边区一分区专署文印主任科员,这时很久没回家的丈夫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妻子,自从他参加革命后,一直为妻子的安全担忧,这次组织批准了,他要带妻子一起参加革命。他对宋英说,他要到外地工作,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?宋英望着丈夫,默默地点了点头就开始收拾东西,其实她知道这些年丈夫在做什么,她也知道这次离开家乡意味着不知何时能回来。

  此后,宋英跟随丈夫走上了革命道路。姜美善一直在新四军部队的后方工作,先后担任华东军区供给部利华烟草公司人秘科科长、卫生部白求恩医学院政治指导员等职务。宋英被安排在被服厂工作,由于她有文化,担任了保管员。

  在被服厂,宋英得到锻炼。为了将换季的衣服尽快送到前线的新四军战士手中,宋英经常与工人们一起加班至深夜12点,经手的物品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。遇到敌情时,她积极将缝纫机等设备隐藏起来,带头将仓库里的被服打成包裹,分给工人们背着转移到海船上,等情况好转了再带回来。

  出色的表现,宋英得到了组织的信任和表扬。1947年10月,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  1949年11月,正当宋英和丈夫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中,姜美善所在部队接到命令,急需抽调一批干部,支持南方地区工作。当时的南方,有的刚刚解放,有的正在解放,敌我的斗争形势很复杂,作为一个长期在后方工作的干部来说,是一个严峻的考验。姜美善被编入云南支队六大队一中队准备南下,他回家与宋英商量后,宋英再次支持丈夫,并说跟你一起南下。经组织批准,姜美善来到云南曲靖专署民政科工作,宋英则被安排在曲靖专署粮食局当了一名粮票管理员。

  南下后,宋英与丈夫扎根当地。姜美善先后在云南省人事厅、组织部工作,曾任墨江县县委书记,思茅地区轻手工业局党委书记、局长等职务,2011年2月7日,因突发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去世。宋英先后任云南省百货公司人事科科员、墨江县财政局副局长、思茅地区财政干校科书科副科长等职,1972年离休。

  ● 一生从善的老人

  宋英与姜美善夫妇没有子女,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。宋英回忆说,他们刚到云南时,工资不多,一年的积蓄大多用在回家的路费和给亲人买些物品上。

  宋英记得,她刚到曲靖,在粮食局工作时,衣服是单位发的,吃饭在单位食堂,都不用花钱。每月发的4元零花钱也够用了,当时的葵花籽7角钱一箱,能吃上半个月呢。但那个地方很穷,一年收上的粮食不多,麦穗一寸长也没有,土豆放在火上烤烤就是主食了。晚上,当地人点灯用的是一种树脂,燃烧时会冒出很多黑烟,把眼睛薰得红红的。宋英看不下去,就从4元的零花钱中,拿出一部分来购买眼药膏,送给邻居,当时眼药膏的价格是每支1角4分。

  1953年后,宋英调到云南省百货公司做人事工作,这是一个有700多人的单位,宋英的主要工作就是审查使用干部,她坚持原则,接政策办事。在那个政治第一,有人喜欢兴风作浪的年代,同事对宋英的评价是“老实不整人” 。有一同事搞整人扩大化,宋英敢于与他讲道理,提醒他办事要合理合法,把事情说清楚。有一同事,家中孩子多,有次发工资推迟了两天,这户人家就揭不开锅了,宋英知道后,就先将钱垫付给他。1958年,宋英跟丈夫一起调到墨江时,公司的同事都舍不得她走,并热情地欢送她。

  1960年,宋英再次跟随丈夫调到云南省思茅地区工作,尽管生活条件有所改善,但从不奢华,她身上最“豪华”的就是一块花了30多元买的名牌手表。到离休时,宋英的工资每月77.5元,姜美善130元。那时,加工资每个单位都有名额,论资历,宋英每次都在里边,但她看到同事工资低,家庭负担重,就主动提出先将机会给人家。她离休前,先后三次放弃加工资的待遇。宋英说,钱有得花就行,夫妇俩将余下的钱全部存入银行。目前,宋英的工资已经加到每月7000元,随着存款的增多,宋英和老伴没有将存款拿出来改善生活,而是想到了回报国家和回馈社会。

  离休后,宋英和丈夫一直过着清淡的生活,那颗从善的心始终没有改变。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为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,宋英、姜美善夫妇在捐款500元后,又交纳“特殊党费”2000元。青海省玉树大地震也牵动着他俩的心,从媒体上看到地震灾情后,他俩立即通过金沙镇关工委向灾区捐款1000元。 此外, 他俩还在2009年、2010年分别捐款1000元,通过通州区扶贫协会,资助贫困孤儿上学。

  面对一生积攒下来的100万元,姜美善生前曾跟宋英商量,钱存在那里都是“死” 钱,如果把钱用“活”救助需要帮助的人,可以做很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。2010年1月18日,夫妇俩共同立下《关于我们的财产遗嘱》:“房屋(有房产证)是房改分配给我们的,住房是由我们二人购置的,储蓄款是我们节俭存下的,特此立下遗嘱,不管今后谁先谁后逝世,都相互转承。财产是我们二人共同节俭的,不是祖传遗产,不予分配……”

  姜美善去世后,宋英为了却丈夫的心愿和表达自己的愿望,多次找到通州区老干部局、民政局和金沙镇人民政府商议如何处置他俩的积蓄财产,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,设立冠以他俩名字的慈善基金,用于帮助金沙镇的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的学生。2012年1月5日,宋英捧着16张累计金额99.96万元的存折来到镇政府,说这些钱取出后加上利息,作为首批慈善基金。

  1月8日,通州区慈善会、民政局、老干部局、金沙镇人民政府,为“姜美善、宋英慈善基金会”的成立专门举行了仪式。仪式上,宋英说,等到自己百年之后,现在居住的这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可以变现后纳入慈善基金,继续发挥作用。

● 一个俭朴的住所

  1979年5月,宋英与姜美善从云南离休后,双双回到通州区金沙镇老家安度晚年。根据国家政策,当地政府为这对老人建了过渡房,后来又分配了102平方米的公房,老人一直住到现在。

  推开宋英老人的家门,给人的感觉走进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世界。家里干净,但谈不上井井有条,每个房间内都摆放着早已脱去光彩的家具,尽管陈旧,但老人家很爱惜,坚持用着。抬头看看电灯,还是原来的长管日光灯,开关是拉线的;卫生间内,一根小绳子上挂着毛巾,马桶的表层已经大部分脱落。卧室里,有点现代气息的就是一台已经用了10多年的电视机,床、桌子、椅子和衣柜都有点“古典”了。老人指着一只破旧的箱子说:“这只箱子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买的,用到今天,一直舍不得丢掉。至于床、藤椅、八仙桌……这些家具大多是从云南运回来的。”

  老人的厨房内没有抽油烟机,单灶头的煤气灶和瓷砖台面却很干净,没有油污。“从厨房间就能看出,老人平时吃得很清淡。”随行的金沙镇党委宣传委员蔡小芳动情地说:“宋英老人和老伴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干部、老党员,离休工资都很高,但他们依然生活得如此节俭,让人看了有点心酸。”

  室内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排书橱,里边都是些马恩列斯,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革命家的著作。还有《世界通史》《中国通史》等历史书籍。宋英说,这些书有些是组织上发的,有些是自己买的,她与老伴大多看过。

  老人生活很有规律,每天早上6点起床,然后在室内慢慢走动走动,中饭后休息一会儿,一般至下午3点起床,晚上7点30分睡觉。平时看看报纸、电视,关心一下新闻。很多时间是独坐,老人说喜欢一个人清静。老人一个人一般不出门,她说年纪大了,怕不小心跌倒了麻烦人家。

  赵丽芳是宋英的侄媳,常来照顾老人的起居,帮助做些家务活。作为亲属,她见证了这100万元都是老人一天天积攒下来的。

  赵丽芳说:“她平时舍不得吃,舍不得用。衣服穿旧的。一般做饭都不要人家帮她的。她平常也不花钱,一个月买10块钱的肉都吃不掉。我算了一下,老人家一个月的吃饭开销不到100块钱。”

  看到宋英老人一个人居住,通州区民政部门和金沙镇的领导很不放心,打算让老人去福利院,或者派专人服侍,但是都被天性豁达的老人婉拒了。她说,自己身体很好,还能动动,还没有到麻烦政府的地步呢。

  1月8日那天,捐赠仪式结束后,金沙镇一名叫吴锦英的志愿者走到宋英老人的面前,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说:“宋奶奶,我想以后经常上门陪陪你,可以吗?”吴锦英是金沙镇政府工作人员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今年47岁,中共党员。她被老人的高尚品德深深感染,决定抽时间帮助老人。宋英两眼眯成一线:“你有工作,怎好麻烦你啊。”过了一会儿,老人又说:“你想来就来吧,但只能上午来啊,下午我要休息。”

  老人有自己的生活,她怕人打扰。现在最多的时间,就是守着丈夫姜美善的遗像沉思,时不时地点上一支香、烧上几片纸,70多年的夫妻感情溢于言表。那天,她悄悄对着丈夫姜美善的遗像说:“我把所有的钱捐出去后,你的心愿了了。我现在心情特别好,以前一顿只能吃半个馒头,现在一下子能吃一个馒头了。”

  【对话辑录】

  记者:宋老妈妈,你与老伴当初积蓄那么多钱出于什么考虑?

  宋英:我们夫妇俩没有子女,当初的想法积蓄钱是为了防老,但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,党和政府对我们很关心,这么多的工资都用不完啊,还担心什么呢?我老伴去世时,镇政府、区老干部的同志忙上忙下,我都看到了。

  记者:你没有子女,但有其他亲人,为什么毫不犹豫地把钱全部捐献出来呢?

  宋英:钱用得适当,是好事,用得不适当就会害人。我有侄子、侄孙,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好,这笔钱就不给他们了。再说,比起他们来,贫困的老党员和学生更加需要啊!”

  记者: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?

  宋英:一是健康,看看越来越好的生活;二是基金的钱用到实处,让需要的人按照约定,每人每年能得到5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帮助。

  记者:你与老伴都是高寿之人,有什么养生秘诀?

  宋英:没有秘诀。不过我们俩同时坚守“淡泊明志、从善心宽”的道理罢了。

  (赵勇进)

顶一下
(1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密码: 验证码:
发布者资料
管理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: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:2009-06-10 16:06 最后登录:2022-11-02 07:11
推荐内容